“世上还赞颂沉默吗”——慢思维者的控诉

前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用一句歌词来表达,就是“世上还赞颂沉默吗”。

如题,作者经常是一位慢思维者,也就是说,是很多场合的沉默者。

慢思维者可能会有的几大特性:

  1. 神经弧比较长,上午的问题可能通常下午想出答案;
  2. 思维过程通常在散步、吃饭、睡觉或者比较慢节奏的环境下高密度进行;
  3. 在进度比较快的讨论过程中跟不上节奏;
  4. 在激烈的讨论中倾向于沉默,而且这个时候思维会变慢。

总之,高节奏和高压会压抑慢思维者的思维过程,讨论和单独思考对一些慢思维者来说可能产生判若两人的思维效果。

相反,有狠多快思维者在高节奏高压的环境下对思维产生正向刺激效应,很多人讨论越激烈越来劲越能激发思维。

So,问题就产生了,特别是在龙岗大学这样的强调合作与团队的教学氛围之下,我们有各种小组学习,快思维者一般会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得很好,隐性的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话语权,有一部分慢思维者会渐渐在讨论中脱节,然后积极性降低,甚至逐渐在团队学习中陷入被动状态。

我自我感觉比较了解自己也比较了解和包容各种性格处事方式的人,可以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学习,但是更多的慢思维同伴们呢?

在这里我想控诉的是陷入被动而不思所为的慢思维者

显然我们需要包容的环境来尊重不同人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这样产出才会最大化,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事先设定别人了解我们的工作习惯。合作是多向的,不能总是希望别人先了解自己吧。这里讲的是快慢思维模式,其实在另一方面,外向与内向也是同样。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学习参与过程负责。

写这篇文章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和包容多元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尊重大家不同的习惯,但是更重要的是,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自己的方式,做一个积极学习者。

认识就是胜利。

思维的维度

个人认为思维最重要的两个维度是速度和深度,互为X轴和Y轴。

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品质就是两者的结合,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不会花去太长的时间。举几个例子,辩论手一定需要很好的思维速度,推销员、文案手、谈判手都需要很好的思维速度,但是作家、画家或者研究人员需要更多的就是思维深度。

夸张来说,如果快思维者可以用两分钟平息一场世界大战,慢思维者也可以用二十年打造一个从基础上更和平的国际关系。快思维者可以打闪电战,慢思维者也可以造原子弹。大家各有所长。

慢思维并不意味着劣势。速度和深度没有直接的关系。

“马和牛赛跑,马当然会赢。安排比赛的人只看到了马的速度,没有看到牛的力量”。

思维速度模型

不知道有没有相关的研究,懒得查资料…写一个比较naïve的模型,意思一下就好了。

模型最后大概是这样:思维速度\(V=A^c \times (X+aY+bZ)\),符号解释如下(可跳过蓝色瞎BB部分):

首先假设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黑盒子(里面的结构我们不管了,反正他就是一个函数,对于外界的输入,我们不管他怎么运行,总之最后输出就对了),出生的时候是原厂默认状态(参考文末延伸阅读1)。黑盒子的原厂状态预设了他的接受力(出厂之后对外界输入的感知力)以及创造力、发展力,这个值设定为X。黑盒子使用的语言体系设定为Y,其语言技能系数为a。黑盒子接受的教育和经历统统归纳为入住事件(入住黑盒子以内的事件),b是黑盒子对这些事件的唤醒率。A代表年龄,c代表黑盒子自身随时间的衰退系数。总之,大写字母代表客观条件,小写字母代表黑盒子对这些客观条件做出反应的杠杆率。

简单总结就是如下四个方面:

  • 黑盒子原始结构(接受力、创造力、发展力)
    \(X\)(黑盒子决定a、b、c)
  • 语言体系
    \(aY\)(a:语言技能、Y:语言体系)
  • 入住——唤醒(知识储备量、经验)
    \(bZ\)(b:唤醒率、Z:入住事件)
  • 年龄/老化率
    \(A^c\)(A:年龄,c:年龄衰退因子)

$$ V=A^c \times (X+aY+bZ) $$

接下来我们对这个模型做一些简单的解读。

我们假定蓝色部分是客观定量,红色的Z为唯一自变量。

V(Z)=A^c*(X+aY+bZ)

通常条件下,蓝色部分的差异其实可以忽略不计(说实在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蓝色部分差异不大),只有红色的Z会千差万别,Z是入住事件,代表学识教育和经验。

看到这里明白了么。

快思维者有两种,一种是真正的快思维者,universal快,一种是伪快思维者,在特定的领域思维比较快。

其实真正的快思维者很少很少,真生的快思维者蓝色部分优于常人,他们对于任何事件输入都可以进行快思维,在同样的入住事件条件下反应更快。而平时我们身边的快思维者是Z的发达者,也就是入住事件强于常人,在同样的唤醒率下他们当然应当比我们获得更快的思维,类比等活动是可以在潜意识中进行的。

这里并没有进一步关于思维深度的分析。

希望传递的信息是,大家不要羡慕那些快思维者,他们通常都付出了很多时间形成庞大的事件入住。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领域的快思维者,加油吧!

(注:这个模型是为了完成这篇文章随意写的,如果有不赞同的地方望指出,感谢)

语言与思维速度

上一个部分里面模型中包含了语言体系部分,可能有同学会感到不解,这里提出一些观点和topic。

语言与泛思维速度的相关性

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语言系统的。琢磨一下自己的思维过程就可以发现,凡是一切连贯性的、事理的、有因果的思维过程都是以语言流的形式在大脑中进行。每一种的语言的结构、使用方式都不相同,从而也造成不同的思维效率。

中文与英语的思维速度对比

(参考文末延伸阅读2

语言与数形思维速度的相关性

相较于泛思维,数形思维受语言系统的影响较小。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其实数形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全球通用的语言系统,所以不同语言的人在数形上进行的思维差不多是基于同种数形语言系统上的思维。

“终极语言”

未来一定会有一群语言学家去研究一种终极语言——可以权衡而最大化思维效率、交流效率以及掌握速度的语言,或者人脑装上芯片开启二进制之路…总之,优化思维冗余,就像给电脑做优化清理,提升思维速度。

结语

世上并不赞颂沉默,只赞颂有情怀的有价值的沉默。

希望龙岗窝的大家合作相互包容,理解万岁。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1: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思维敏捷度与一部分基因变异有关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22/c107182-26886506.html

延伸阅读2:中英文思维速度差异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391164-1.shtml

Elvin

About Elvin

Young and Simple.

guest
6 评论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听说我叫屈子皓
听说我叫屈子皓
7 years ago

其实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很多时候讨论都是需要有自己提前准备的。

膜法师
膜法师
7 years ago

小伙子……你的思维很危险啊……(开玩笑

那个模型一下显得这篇文章的民科味重了不少——我就问,各个系数的严格定义有没有?就算没有定义那例子有没有?这个式子和现实之间契合度有多少?在实证主义的审判下这个式子是否真的make sense?

reference还没看,如果那里有对这些内容的解释请po出来。

如果这个式子只是一个未经验证的猜想,请不要这么堂而皇之地用其推论写鸡汤,请先验证这个式子本身。

说完学术态度问题,说说思维速度本身这个事。我确实和作者有同感,在龙大,思维速度、团队意识或者其他各种各样因素(用学校的说法,我们把符合以下特征的特质称为leadership),有这些特质和没这些特质完全过得是两种生活。你能见到的这个学校里top级别的人,都是有不少leadership的,那些让多数羡慕的人,也是有不少leadership的。这种leadership在未来社会上也是很有用的特质(学校看法),所以学校会想培养我们这方面,同时——也在筛选这方面做的优秀的人,毕竟这不是义务教育,优秀和不优秀是要自然分层的,他们受到的对待当然不会一样。这不是包容与不包容的问题,而是单纯的优胜劣汰。

用作者的话来说,世界就是不赞颂无意义地沉默的,世界只赞颂leadership(在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