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他们的故事,不只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伽蓝寺听雨声盼永恒

宋文帝时,一将军驻守洛阳,期间邂逅一女子,两人私定终身。后北魏来犯,将军奉命上前线。两人依依惜别,将军承诺,战争结束便解甲归田。多年后,战火平息,将军如约来寻,得知女子已在等待中耗尽心力,抱憾死去。将军选择出家,到伽蓝寺为僧,在日复一日的木鱼声和雨声中,回忆过往种种。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洛阳伽蓝记》中。方文山以此为据,创作了《烟花易冷》的歌词。歌词并未叙述两人从相逢到阴阳两隔的过程,而是描绘将军想象中女子痴心等待的场景。我认为歌词中的关键词,是“等”。等一圈圈年轮,等酒香醇,等一曲古筝。等的结果,是再等。直至等尽了青春,等尽了一生。

曾经和同学闲聊,将军和女子的约定,究竟哪种结局更好。选项如下:他没有回来。或者,他如约回来,却因多年后容貌大改,两人都认不出彼此。又或者,他如约回来,她已不在人世。

我仍然毫不犹豫选了最后一种结局。

事实上,这三种结局无所谓好坏,因为全是悲剧。但是最后一种中,两人都信守了诺言,一个坚持等,一个如约归。只是,她没有等到他回来。

我等过你,你最终也归来了。这就够了。

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二战时期,一对苏联男女青年坠入爱河。他们在白桦树上刻下名字,发誓相守一生。战火绵延到家乡,他被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他们约定,等他归来,就娶她为妻。前线捷报频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胜利。她热泪盈眶,她知道,他在用青春和热血,守护他的国家和爱情。
 

战争终于结束,士兵凯旋归来,一辆辆汽车驶过,车上却偏偏没有他。她望眼欲穿,只等来一个噩耗。他没有墓碑,只有一枚勋章,那是国家淡薄的宽慰。她甚至不能保管这枚勋章,因为她还不是他的妻子。他们的爱情,像他的生命一样,没有墓碑。

她每天神情恍惚,在白桦林徘徊,等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只是少了两个相爱的年轻人。

朴树用沉郁的音调,娓娓道来,一曲终了,故事随之结束。朴树笔下的故事简洁而完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却也将气氛渲染的十分到位。与《烟花易冷》不同,前文女子是满怀希望地等了一生,这位苏联姑娘却明知道他不会回来,依然日复一日的等待。等待已没有意义,而是一种习惯,一份执念,一句承诺。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

抗战时期,作家韶华遇见汉奸章能才。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他们一见如故,很快爱上对方。但能才的汉奸身份却是无法忽略的客观存在。抗战胜利后,能才去乡下避风头,韶华却因能才而遭到了报复性的殴打。两人从此分分合合,内战接近尾声,韶华将自己仅有的船票给了能才,自己留在大陆。四十年后,白发苍苍的能才回到大陆,得知韶华早在文革中死去。能才对着韶华的遗作,泣不成声。

《滚滚红尘》是同名电影的主题曲。罗大佑的笔下,并没有对于《滚滚红尘》具体情节的叙述,但也十分契合,甚至已经超越了原著的格局,以沧桑而悲悯的眼光,穿越时间,打量着尘世间的每一个微小个体。人世间每个故事情节不同,结局却从来都相似。唯有爱与恨,是千古不变的愁。


三首歌中的故事,各有各的动人。而共同点是,因为战争,相爱的人无法厮守

绵长的相思终究抗衡不了冗长的战火,女子没有等到解甲归的将军。

沉甸甸的勋章也不及他的一缕归魂,他和千万士兵一样战死沙场,名字被世人遗忘,只留下一个伤亡数字。

他在战火中苟且偷生,却连累了洁身自好的她。接踵而至的另一场战争,把他们分隔在海峡两端。最后,在一场被称为“革命”的内乱中,她孤独死去。

战争作为无法与之抗衡的大环境,像一只翻云覆雨的手,操纵着主人公的命运,主宰着生离死别。这让故事多了一分无奈与戏剧性。同时,战争以特殊的性质,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烟花易冷》和《白桦林》取材于流传的故事,主人公无名无姓,情节并不细致。战争塑造了骁勇善战的将军和战死沙场的热血青年,使男主角的形象变得高大,加强了结局的悲剧色彩。

而《滚滚红尘》是一个剧本,故事完整,人物形象清晰丰满。不同于常见的高大全的男主角,能才是个汉奸,畏缩且负心。为了在战争中找活路,他为日军工作,“我不过是个要吃饭的人”,战争充分暴露了他人性中阴暗懦弱的一面。因此,《滚滚红尘》对人性的挖掘比前两者都要深入,也更写实,更值得思考。

苏联姑娘终日神情恍惚,将军选择遁入空门,都是为了从尘世抽离。而能才和韶华,正如书名,始终在人群中行走,在红尘里寻找。无论何种选择,至今红尘里仍有耳语,讲述着他们的传说。

他们的故事,不只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Yifei Guo

About Yifei Guo

经管大一新生

guest
0 评论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