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让理念落地

——罗锴立

自己之前的那篇文章过于专注谈理念,本意是想表现我所理解的学生会要侧重些什么,没想到一不小心成了七位候选人中的“非主流”。显然缺少了具体的方法让大家觉得很“虚”,所以,感觉很有必要另写一篇文章来具体阐述实践方法,算是上一篇文章的补充,也是对刘涵委员长所提问题的回答。

本文将具体阐述以下四个问题:

  1. 如何让学生会成为学生的“发声器”
  2. 如何切实维护学生利益,让学生会为学生所需
  3. 如何解决学生会传承与归属感的问题
  4. 如何调整执委会现有架构
  1.   如何让学生会成为学生的“发声器”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必要的基础是学生会必须与学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现在的状况是,同学们一般难以感受到学生会的存在。这里就存在一个“工作反馈常态化”的问题,主要针对于学代会和权益部这类维护学生利益的组织。比如在学校的公告栏(志仁楼商店旁边)设置一块固定区域,专门用来公示上个月收到的学生意见以及对于校园问题调查的实时进展等,而不是仅仅通过邮件这种容易被忽略的方式告知大家。这样也利于同学们形成关注校园问题的习惯

另一方面,还要降低同学们反映问题、递交意见的门槛。首先是要加强学生代表的“存在感”,学生代表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应该做到长期公示。另外,在学校设置若干个投票机为固定的投票点,降低投票的门槛,形成校园内的投票意识,以提高各项校园投票的投票率。目前的设想是所有的校内投票都可以在投票机上进行,刷校园卡后直接选择,并将投票点固定,让同学们养成一种民主投票的意识。具体操作仍待讨论。

另外还想提一点,我个人认为目前学生代表大会的开会频率并不低。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每天都会产生,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会有一定数量值得讨论的问题,过多的会议反而会导致会议议题质量低、同学不够重视。

2.   如何切实维护学生利益,让学生会为学生所需

学生会不应离地,应更多地考虑关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教学以及升学、工作相关。比如目前正在进行的CTE,作为教学质量的保障,改为期中期末各测评一次将更为合理。因为我们学校很多课程只有一个学期,若只在学期末评分,教学上出现的问题没法得到及时处理,学生也不会再与这门课重逢。大家交着“近国内其他高校20倍的学费”,当然是想要得到该有的教学质量。此外,学生会还应监督学校与学生相关工作的进行,比如暑课的审批以及手续办理等。

3.   如何解决学生会传承与归属感的问题

之所以将传承与归属感放在一起谈,是因为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要让学生会的优秀成员愿意留下来继续付出,最重要的就是归属感。如果人员过多的流动,谁也不会否认这种情况下归属感等于空谈,传承也自然十分困难。与我一起进入执委会的同学当中,也有不少是因为目前的执委会缺乏归属感才决定退会。

想要增强归属感,多部门合作完成工作自然是很基础的一点,这一点会在下一个问题中继续阐述。另一点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会干部在过程中获得肯定与自我提升。每一位干部在加入学生会时无疑都抱着一颗想要锻炼自己的心,并希望自己的能力得以展现。因此,在给予干部充分自主性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主席团、部长或经验更丰富的“前辈”对于干部的指导,具体形式则为一对一的谈话。通过谈话帮助会内成员发现问题,得到提升,更可以增进干部之间的了解。而这个交流的过程,无疑也是学生会最好的传承方式。我有幸在高中时期担任学生会主席,也充分认识到这种方法对于建设一个有凝聚力、有归属感的学生会的作用之大。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希望学生会是一个能一起坚持奋战到最后、有力量的团体,这中间肯定会有人员流动,但一定不会占据大部分。也许有人会说,那大一没有参加学生会的同学岂不是没什么机会了?首先,机会肯定是有的,只不过竞争会更加激烈,来确保在没有工作经验、不了解学生会工作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地走上正轨(不得不承认磨合时间过长是一件非常“划不来”的事情,尤其对于我们这样学期短的学校);其次,大一加入学生会的同学都是经过了层层筛选才进入这个队伍,工作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只要学生会能让干部们激发出自己的潜力,这就已经是一支非常强有力的队伍了;再次,我相信相比之后才决定加入学生会的同学,大多数大一就选择加入的同学对学生会工作更多了一份向往,少了一份犹豫。

4.   如何调整执委会现有架构

目前执委会除主席团及其辅助部门(秘书处、财务处)以外,还有权益、活动、学术、公关、社联五个部门。随着学校人数的增多,目前过于“粗放”的部门设置必定是不能适应将来的学校环境的。不少执委会干部的设想是将公关部拆分为宣传部和外联部(这也是公关部现在的两大职责),活动部拆分为文娱部和体育部,我也认为这是最可行的一种方法。然而对于加强部门间的联系,我并不同意各个部门的权责过分划清界线甚至分离不同类型干部的做法。首先,这会导致一些部门的工作过于机械化、单一化。比如公关部,就难免沦为只“做海报”、“做推送”、“拉赞助”的部门,时间一长这些一成不变的工作自然会导致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下降。况且说实话,除了制作海报、视频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他的工作并不是那么不可替代,即便分离不同类型的干部,大多数工作依然在一个部门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一些工作也只需要部门内部完成。所以我认为这并不是解决“部门间联系不够”的好方法,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一些工作或者大型活动,以此来加强联系。另外,在设置对于多部门合作时的分工时,也应适当将职责交叉设置,以增进部门间的了解。

最后,感谢你耐心的阅读。我选择学生会,就是想要干点实事的,希望能有这个机会。

罗锴立

About 罗锴立

永远不要停止思考

guest
2 评论
oldest
new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Roderick
6 years ago

good job!